《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6/3 7:16: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00字。
一个被忽视的细节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一、 教学背景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但这种情感、情绪很多时候是模糊、朦胧而不确定的,即使是情感指向十分明确的诗歌,由于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每个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情绪下阅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尽相同的体验。对高中课本中选编的具有丰富意蕴的诗文,教师要把自己的主观体验与十六、七岁的学生完全沟通,并让学生们产生共鸣,这是缺乏基础而且比较困难的。正如我们已习惯于把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定位在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不为“乡里小儿折腰”,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把这种认识教条地灌输给学生。
鉴于本篇课文篇幅很短,注释详细,内容理解相对简单,我安排一课时教学,以学生自读讨论探究为主。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我才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感悟理解与非凡的解读能力。以下是课堂实录的节录。
二、 课堂节录
(节录前的课堂教学内容摘要:导入新课、示范朗读、简介背景、学生自读、探究讨论鉴赏)
生:我对文章第二节的“问征夫以前路”这句话不太理解。陶渊明既然离家到彭泽做县令“仅八十余日”,为什么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呢?
师:想想也是。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还写道“彭泽去家百里”,“去”该怎么讲?生:是“距离”的意思。
生:区区百里,不至于迷路吧。
生:当时又没有高速公路,应该算远啦。(同学们笑)
师:确实如此。除路远这个因素外,还别的什么原因吗?
生:估计陶渊明两个多月前去上任是用轿子抬去的,当时没记路;辞官回来就没人送了,像他这么一介书生当然要迷路了。(同学笑得更欢了)
生:我觉得与时间有关系。课文有“恨晨光之熹微”一句,当时天色尚早,看不清路,所以要向行人问路了。
师:分析得有道理,诗人为什么会“恨晨光之熹微”呢?如要埋怨时间太早,可以多睡会儿再赶路啊?
众学生:他要急着赶回家去嘛。
师:正像我们有些同学们在学校里住了一周,一到周末,都——
众学生:归心似箭!
师:很好,我们非常能理解陶渊明当时归家心切的情绪。不知有没有另外的补充或不同意见?
生:从第二节开头“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以看出他是坐船回家,但他嫌走水路太慢了,所以改走陆路,加上刚才说到天色还早,所以就要问路了。
师:读得很仔细,而且想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