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全科试题(9科9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4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5/14 23:07:0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癸(guǐ)丑    潭柘(zhè)寺      靡(mí)有朝矣      会(kuài)稽
  B.彭殇(shāng)  廿(niàn)四桥     平平仄仄(zè)      鲑(xié)珍
  C.敛裾(jū)     蓊蓊(wěng)郁郁   游目骋(chěng)怀   腰襦(rǔ)
  D.猗(yī)郁     妖童媛(yuàn)女   流觞(shāng)曲水   溘(hé)死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蕈菌      房檩        事殊世异            急不瑕择
  B.攘垢      急湍        静燥不同            一椽破屋
  C.玳瑁      桑葚        修褉事也            夙兴夜寐
  D.修姱      伶俜        自我徂尔            揠苗助长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电视评论的犀利和深刻是主持人思想创造性的外化, 主持人只有具备思想的创造性,才能将观点转化为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评说。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女性学者都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说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们遗忘的一干二净。
  C.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是因为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和悠闲的心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5、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