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64字。
《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
3、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找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和我国核武器研究发展的情况。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8月8日广岛时间8时15分17秒,美国将原子弹“小男孩”投向了广岛。8月9日,美军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了另一颗原子弹“胖子”。从此以后,核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世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多次对中国挥舞核大棒,中国出兵朝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当量相当于2万吨梯恩梯炸药的原子弹。从此中国以一个巨人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为了这辉煌的一刻。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资料交流
创设预定情境,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一、 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三、感知
总体内容把握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
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