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逆境!——《论逆境》教案设计
- 资源简介:
约6420个字。
逆境?逆境!
——《论逆境》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论逆境》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比较•探究课文,本单元以“逆流勇进”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奋进的坚韧品格。
培根的《论逆境》是一篇论说文,论点比较单纯:只有战胜逆境才能成功。《论逆境》和前面的几篇主旨相近,都是主张在面临不利的客观条件时,要勇敢地应对。不过前面的几篇诗文用的是文学形象的方法,而这里则是抽象议论的方法。但是《论逆境》又和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作者提出论点后,并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地论证,知识对论点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说明。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议论文接触的并不多,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初步掌握阅读简单议论文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谁概括的更全面。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研一研”、“议一议”、“评一评”、“辩一辩”的每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培根”名言积累活动,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
1.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能够理解词语,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能够领悟内涵,获得启迪。“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培根的文学常识,积累本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步掌握议论文文体知识,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3.积累并赏析文中名言,培养自己不畏逆境的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如下资料:
1.了解作者培根。
2.搜集“培根”的名言名句,写在读书笔记上。
3.阅读《培根论人生》,全面了解培根的哲学思想,体会其在哲学上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培根这个人!
导入语:有一句名言叫做“知识就是力量”,很多同学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同学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就是培根。那么培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阅读了他的散文集《培根论人生》,那么从这本书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培根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我眼中的培根!
学生1:从“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学生2: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学生3: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学生4: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学生5: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论逆境》,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大有收获!
(板书课题:《论逆境》培根)
【设计意图】正所谓“文如其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培根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从文中读出自己眼中的培根,对于培根形成自己的认识,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才用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又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融会贯通,汲取集体智慧。2
二读一读——培根《论逆境》!
第一步,读准——明确生字生词!
提示1: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提示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羡慕(xiàn)逆境(nì)模仿(mó)
瓦罐(guàn)汲取(jí)焚烧(fé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节制:限制或控制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第二步,读顺——把握朗读节奏!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论逆境》美文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