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35
- 资源简介:
约3640字。
课 题
《陈情表》教案
备课日期 年 月 日 课 型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 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法,体会作者在叙述中的蕴涵的真切情感;
2、 通过点拨法,点拨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领会出出于“情”字,归于“理”字;
3、 通过讨论法。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内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 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学会感恩,懂得用发自内心的爱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及长辈。
教学重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切情感;
2、 把握文本,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陈情是怎样逐层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应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 学 内 容
板书设计:
教 学 内 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叫作“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文中表露的那份赤诚的忠心着实让人感动,所以,杜甫才这样来评价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天下谁堪伯仲间。”宋代苏轼却另有评价,他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从苏轼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知道,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可以和《出师表》堪在伯仲之间的。
回忆孟郊《游子吟》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得出“亲情”这一主题。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不定。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召蜀汉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一面是至高无上、不容推脱的皇帝,一面是年迈多病至亲至爱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二、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学生在听读中给出现的疑难字正音。
2、通过听教师范读的语气,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 (对祖母的一份深沉的孝敬之情。)
二、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联系课文下面的注释):
注意以下划线字的读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逮奉圣朝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