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隐士风范——渔父》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440字。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古代隐士风范——渔父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0 思想品德
0 音乐
0 化学
0 信息技术
0 劳动与技术
√语文
0 美术
0 生物
0 科学
0 数学
0 外语
0 历史
0 社区服务
0 体育
0 物理
0 地理
0 社会实践
0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课上2课时+ 课下1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经典的意象,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他们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打鱼人。他们畏世远遁,洁身自保,超脱旷达、恬淡自适,是隐逸的象征,《楚辞•渔父》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失魂落魄,却又矢志不渝的屈原形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渔父”这一意象的机会。
本单元将分为两个专题。专题一:走进“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专题二:“渔父”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本单元通过学习《楚辞•渔父》首先来了解屈原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并通过拓展研究了解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最后思考,面对人生的种种波折和苦难,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是像屈原那样守节不渝,还是像渔父那样与世推移呢?以文章的形式完成这一探讨。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梳理文言知识。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渔父”这一形象的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屈原与渔父的人物形象特点。
2.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渔父”之一形象的文化内涵。
3. 通过写作展示思考探究成果,提高鉴赏及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 学习屈原在逆境中矢志不渝的精神,同时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