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全科试题(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碾米(niǎn) 漫溯(shuò) 叱骂(chì) 忸怩不安(niǔ)
B.匕首(bì) 忤视(wǔ) 目眦(zì) 切齿拊心(fǔ)
C.绯闻(fēi) 徘徊(huái) 舔舐(shì) 涕泗交流(tì)
D.瞩目(zhǔ) 着陆(zháo) 横亘(gèn) 鱼肉荤腥(h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凄婉 笙萧 星辉斑斓 怒不可遏 B.寥落 喋血 戊戌政变 陨身不恤
C.作揖 碧绿 衣衫褴褛 绿草如阴 D.翌年 嬉笑 直刺九霄 一鼓作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
B.刘老师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C.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繁荣,政界、学界的大师纷纷粉墨登场。
D.运动会上,同学们勇于拼搏、敢于超越的场景我还记忆犹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D.由于技术水平低,这些产品不是质量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到大家没有反应,老师亲切地问:“明白了吗,同学们?”
B.在新的一天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C.当裁判宣布:今天的比赛蓝队获胜时,比赛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人所评价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注重意境创造与音韵和谐,他的第一部诗集是《志摩的诗》。
B.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但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C.《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表现了对真善美的讴歌。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投放现金的外国合作公司必须________其在合约中的投放现金总值。
(2)火车的隆隆声慢慢________了,恢复了先前的寂静。
(3)古代流传下的许多农谚________丰富的物候知识。
A.声明 消失 包涵 B.申明 消逝 包含
C.声明 消逝 包含 D.申明 消失 包涵
8.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9.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
10.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11.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1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3.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告良。”沛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