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化险》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470个字。
《黄河化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课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代伟人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气概。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伟人逆流勇进的气概及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受幸福安康。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少个前仆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忘!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永远的丰碑,重读红色记忆——播放《红色记忆》(后承接):这一年的8月,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
资料简介
作者:权延赤,1945年生于河北完县。当代作家,长期在部队工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
背景资料:1947年,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几百人,从绥德直到葭县(今佳县)黄河边,形势十分严峻。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局势下,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决不能离开陕北。尽管各方面建议他尽早东渡黄河,使中央有个安全的环境。但是,他认为党中央留在陕北,一则在政治上,不但粉碎了蒋介石打击我党的阴谋,灭了敌人的威风,而且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到别的战场;三则党中央在延安住了十来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对不起陕北的乡亲们。因此,毛泽东决定和陕北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就决不过黄河,事实证明,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伟大之处.
二、概括故事情节
1.根据课题,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梳理情节。
2.教师板书:遇险化险论险
3.过渡:刚才这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百十个字,而课文却用了长达12页114个自然段描述它。它那么多的文字都细致描写了什么呢?
三、《黄河化险》之“险”
1.我们就从“险”字入手,默读课文前半部分,看看险在何处,险情如何?
2.学生默读课文,找寻句段。
3.展示环境描写重点句段,(指名读)体会险情。
然而,呐喊声陡起陡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得前俯后仰。而羊皮筏子早已翻扣着,旋转着,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啾啾啾——!这是子弹从头顶掠过的声音。四名卫士呼啦一声围住毛泽东。同时,河堤上下响起子弹钻入泥土的噗噗声。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两座山头已经出现了敌人。百余人的警卫部队是难以抵挡住七个旅的敌兵,不让他们追杀至黄河边的。
4.小结与过度:前有天堑,不可逾越;后有追兵,近在咫尺。(板书:天堑——追兵)这是直接描写险境,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毛泽东和干部战士有什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