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训练提高
- 资源简介:
约6680字。
《说“木叶”》训练提高
1.背诵下列诗歌名句,并指出它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3)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作者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5)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作者_________ 出处 _________
2.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句:
(1)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____ 。(吴均《谷柳恽》)
(2)______________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______________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______________ 。(吴均《青溪小姑歌》)
(5) 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庭中有奇树, 。(汉《古诗十九首》)
(7)皎皎云中月, 。(陶渊明《拟古》)
3.请细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句子后面括弧内的问题: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木叶’的奥妙”指的是什么?)
(2)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这个“例子”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3)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后者”、“前者”各指什么?)
(4)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木叶”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5)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相同”、“不同”各自指什么?)
答:
4.课文用了许多问句,请举几个例子,说说这些问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请根据课文内容,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意味的不同。
答:
6.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答:
7.细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