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 王 涧
一、编排体例
九年级下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同时兼顾文体。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来说,九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设计了六个人文专题。它们分别是:土地情思、人物画廊、生命之歌、舞台人生、百家争鸣、古代生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类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来说,全套教科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安排如下:七年级上、下册,不分文体,文白混编,侧重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体验情景、质疑问难等;八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书属于第三个阶段,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
从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说,九年级下册侧重文学教育,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的时候,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学会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温立三
与九年级上册的新诗单元一样,这个单元的新诗仍按主题编排。主题名称为“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这些诗歌,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从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来看,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便是阐述一个道理,也一般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戴望舒《我用这残损的手掌》中的“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其实,这里所谓的“形象”,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意象”,即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教科书中之所以没有出现这个术语,主要是考虑到用“意象”一词初中生不易理解,用“形象”一词显得通俗易懂。但“意象”一词的内涵是什么,在每一首诗中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王 涧
一、单元选编意图
本单元在九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外小说。
通过小说这一令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他们认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中学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小说的艺术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都离不开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注。因此,本单元围绕着“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择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各具特色。
本单元选文追求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四篇选文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各一篇,外国小说两篇。涉及的生活范围既有科举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酸的命运,也有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的独特风貌;既有沙皇统治时期趋炎附势小官僚形象,也有对美国西部淘金者硬汉形象的逼真刻画。这些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斑斓多姿,对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本单元的选文还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孔乙己》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孔乙己的悲惨故事。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子的苦人和弱者,小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三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刘真福
单元提示说:“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宇宙至今大约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生命开始于几十亿年前,人类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只是宇宙历史的“一瞬间”,但自从有了人类,世界就被人类智慧之光照亮,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地球文明成为宇宙的独特景观,人类开创了无限发展的文明道路。单元提示的这句话是从根本上概括了这个单元的主题和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它能在每篇课文得到恰当的解释。
单元提示说:“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学的触角伸展至宇宙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自古以来文学更爱关注大自然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源、过程和消亡,关注生命的现象和本质,赞叹生命的奇迹,歌颂生命的力量,哀怜生命遭遇的不幸……生命作为文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在本单元中得到很好地体现,冰心、王鼎钧、张抗抗和勃兰兑斯等都以散文的形式描写生命、讴歌生命,尽管他们选材不同,角度各异,描写的感觉、表达的思考丰富深刻而又各具特色。
散文是抒情写意的文体。散文创作有写实与写虚之说,写实就是写景状物叙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写虚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理念意向,这些都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一样可曲折感觉而不可直接抒写,通常是与写景状物叙事结合在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四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谭桂声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欣赏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是《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音乐之声》,除《枣儿》外,均为节选。前三篇为戏剧剧本,最后一篇为电影剧本。所选的课文力求剧本的多样化,并兼顾中外作品,特别是鉴于影视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影响,选编了一课电影剧本。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它是《威尼斯商人》一剧的高潮,其自身又包含完整的戏剧冲突过程。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悬念、突转、对比、夸张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戏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的高度的戏剧才能。
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理清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对立的人物形象,体会剧本“悬念”“突转”“对比”“夸张”等戏剧技巧,以及丰富生动的个性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五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贺 敏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把先秦诸子散文集中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并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一点相关知识,这在此前的初中教材中是未曾有过的。我们这样编选,出于两个考虑:其一,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学生古代文化修养的精神;其二,突出本册教材的思想深度和研究性。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往往要求中小学生“读经”(主要是读《论语》《孟子》),相应地,其他诸子的文章也要比我们国家中小学生读的多。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肯定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但有一些应该是共同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打下古代文化根基,锻造国民性格和精神。那么成效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台湾相比,在古代文化根底上,台湾的中学生确实比我们大陆的要深厚。而台湾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中小学时打下的基础对他们很有好处。至于“读经”对培养良好人格和精神究竟有无裨益,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是否也应该让青少年大量地学习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的先秦典籍?这对于几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我们的有关语文教育的思想等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在没经过严密论证和认真实践的情况下,无法对这个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初、高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古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六单元
课程教材研究所 熊江平
本单元教学文言诗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看,主要是语法和词汇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最难的也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除了朗读之外,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也是文言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训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逐渐达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一篇课文的范围之内。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句式是否真正理解。如果不理解,或者是半理解,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者是词义没弄清楚,或者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另外,还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本单元是本学段最后一个单元的文言教学,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排时间检查,作一个比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