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00字。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三大挑战
南宁城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园园
摘要: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挑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师角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已经在全国的诸多地区开始实施,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此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事关课程的重要方面。这一系列的改革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归根到底都要依靠广大的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因此,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本文试就此进行讨论。
挑战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师旧有的观念、教师对原有课程理念、教学经验的认同和习惯,使得教师很容易在实施新的课程中沿延旧的教学习惯。本次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预期的效果,首先要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教师理解并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
(一)树立新的课程观
教师的课程观念对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重大的影响。这些观念主要包含:(1)课程价值观。即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要从原来的以升学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课程观。(2)课程制度观。即在课程制度上改变以往“大一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化的课程观。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3)课程形态观。即改变传统的分科课程观,树立现代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观。(4)课程类型观。即在课程类型的选择上,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必修课程观,树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观。这样,既能够达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作准备。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都是追求上进、不断完善的,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怀信心;作为发展中的人,由于发展的不成熟,取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是促进其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积极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学生是独特的人。这意味着学生各具其思想感情,有着丰富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合理的满足和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知识水平等方面都是各不相同的,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学生的发展上,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去限定,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搞一刀切。教师应认识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各得其所、因人而异地最佳发展。学生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学生不论是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方面,还是在价值选择、情感体验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正视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差别,还学生以本来的面目,“把学生当作学生”。在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并突出学生的特殊性,向他们提出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要求,而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要充分重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独立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全,学生任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而实现的,都需要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和发展。无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或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都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发展。学生是责权主体,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培养责任意识,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思想上摆正并处理好教学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