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0字。
高考作文与选材、结构与表达
第三节 突破选材难点
问题对话
先看下面两则关于高考作文方面的报道:
昨日,在我市第二届十大名师评选活动启动仪式上,首届十大名师之一的甘德炎揭露今年我省高考作文阅卷的“秘闻”:60余名不同县市考生写的作文竟都是“克隆”《读者》杂志的一篇文章。
甘德炎说:今年的作文题是《诚信》,但一些考生的做法却很不“诚信”,出现了很多“移花接木”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是我省不同县市的60余名考生写的作文,与高考前夕《读者》中刊登的一篇文章《玉》如出一辙,都是描写战争时期一位老乡受一战士之托,为其保管宝玉,战争结束后又“完璧归赵”的故事。有的考生几乎丝毫不改地“搬”到试卷上。甘德炎老师呼吁,“作文先得做人”。
( 2001年9月9日《长江日报》)
海南一考生高考作文《最美丽的鸟》获满分在报刊发表后,经读者反映,这篇作文系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以及《365寓言故事》中的《猫头鹰的故事》。读者们指出,这名考生涉嫌剽窃抄袭,或者说考生将古希腊寓言转述出来,借此欺骗了评卷老师的“眼球”。
(2003年6月14日《南方都市报》)
师:据我所知高考作文有不少原本让人惊叹不止的满分作文,但实际上是照搬了别人的文章的情节内容,最多是在语言叙述上作了一些无谓的调整。虽然在批卷时逃过阅卷老师的法眼,但最终未能逃出“群众雪亮的眼睛”。这便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的大量的“克隆”现象。
生1:高考作文考题上明明有着“不得抄袭”这样明确的要求,可是这些考生为何会变成“克隆作文”的机器呢?
师:其实,“克隆”作文的出现,板子不可单单对着学生打。其源头祸水与我们沿袭已久的教学制度与考试模式不无关系。各级教育部门在教学评估上仍未走出“唯分数论”的怪圈,使得教师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不是“素质教育”,而把“拿来主义”当成了主流。
生2:有的老师好像在考前喜欢押题、摸题,“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以固定的模式来写文章。
生3:甚至,每种文体都要学生背诵出一两篇范文,以应付高考。
生1:好像这种“克隆”之计屡屡奏效,老师们就更坚定了这一教学模式。
师:这已经扭曲了孩子对学习范文的认识。至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统统扔到爪哇国去了。
生2:老师,我想这与近几年考话题作文不无关系。
师:对。尽管高考作文题要求突出文学性,鼓励学生的大胆创新,然而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给提前准备范文的考生提供了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克隆”之道自然大为盛行。老师们都给学生们找出一条“克隆”妙计了,那就是“旧瓶装新酒”。他们不选发行量大的刊物之作,不要名家大作,尽量找陈年老稿,将一些外在表象的如地点、时间、人物作灵活变动。试想,文章的题材是“克隆”别人的,那么用再好的文笔、创设再高的意境,装进去的“酒”还会是新的吗?
生3:然而这在考场上管用,因为考题的弹性大呀,既便于考生发挥,而又无严格的条件限制嘛!我们现在可以去想象,这篇《最美丽的鸟》轻易就“飞过”了阅卷老师的视野,这背后还会有多少“不美丽的鸟”呢?
师:显然,每一年都无法阻止那些“克隆”高手笑着走进象牙塔呀。</P><P>难点解读
最近几年考生在题材选择与内容确定方面,存在着如下“五个缺乏”。
(一)崇尚古代,缺乏现代感
近几年高考作文,历史题材逐年增多。考生喜欢到古代人物那里去讨救兵,他们喜欢参与“思故之幽情”的大合唱。当然,此类题材的作文“精品率”也特高。历史题材作文的增多,也许因为电视荧屏充斥着这“皇”那“帝”,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学到了戏说、调侃、滑稽、“没正经”那一套;也许因为前年推出了《赤兔之死》、《朱贵开店》等高分作文,以为古人含金量高,于是尽遣孔子、屈原、哈姆雷特、蒙娜丽莎出场;也许因为现实生活题材复杂多变,难以驾驭把握,而古人早已盖棺定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要容易些。即使处置不当,古人也不会站出来申辩叫屈;也许还有其它原因。凡此种种,说明此类题材有变本加厉之势。有的考生利用名著名篇的框架,作改写或扩写。张三变李四,照着葫芦画瓢。而更多的情况,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