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2800字。
《长 城》 教 学 设 计
管羲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城的象征意义
2、理解用第二人称抒写长城的作用
3、体会饱含情感的语言
教学要点
1、正确理解作者对长城的评价
2、与《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万里长城永不倒”,自古以来长城一直都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曲“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起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雄心壮志;那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又如何正确地评价长城的历史与现实呢?从鲍昌的《长城》一文中大家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简要介绍作者
鲍昌(1930—1989),当代作家,辽宁沈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庚子风云》一、二部,长篇小说《盲流》,中篇小说集《动人的沉思》、《神秘果》,文学研究专著《鲁迅年谱》、《风诗名篇新解》等。短篇小说《芨芨草》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生字词的音、形、义
1、嫣(yān)红:鲜艳的红色。
2、伫(zhù)立:长时间的站立。
3、筚篥(bìlì):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
4、蜿蜒(wānyán):弯弯曲曲地延伸。
5、斥堠(hòu):眺望敌情的土堡。
6、锁钥(yuè):比喻军事要地。
7、蹙(cù)眉:紧皱眉头。
四、课文内容分析
1、解题
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从我国东部的鸭绿江畔一直延伸到西部的茫茫沙漠。古代长城具有防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的军事作用;现在的长城已成为世界人民参观游览的胜地。它是我国古代文明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文作者对长城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引发读者对改革开放、国家前途的思考,表达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信念。文章的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别致,感情浓烈,语言清新,很值得我们品味。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本文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登长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