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中历史性题材的生命力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9 15:0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00字。
历史性题材作文的生命力
首先,需要声明一下:这里所谈到的“历史”,既指史实,又指古代传说、古代典籍等。
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有这样一批作品:它们以“历史”作为基本素材,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客观而准确地反映话题,或刻画形象,或公正评价,更显鲜明、深刻。如“《赤兔之死》(2001年高考)”、“《刺秦》(2002年高考)”、“《吊屈原赋》(2003年高考)”、“《昭君行》(2004年高考)”,一系列作品好像在昭示我们这样一个问题,即选择“历史”,已成为今日高考的一种新气象。
那么,为什么历史性题材作文会倍受青睐呢?
分析起来,我认为现在的学生作文明显存在着“四缺乏一热衷”的弊端。
“四缺乏”是指缺乏生活体验、缺乏社会实践、缺乏现代意识、缺乏情感交流;“一热衷”是指热衷独白式抒发。
一、缺乏生活体验。无可否认,素质教育的响声愈高,我们愈是感觉学生还是这杆大旗下没有得到实惠的牺牲品。为“一朝成名天下知”,学生钻进书山题海中不能自拔,又何谈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呢?要知道,生活是最大的素材库,而学生恰恰是远离了它。在浑浑噩噩中苦读,在浑浑噩噩中考试,也就不会在作文这重要一环上“出彩”了。
二、缺乏社会实践。这里应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学校为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提高声誉,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使学生没有接触社会的机会;其次,学生已丧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认为自己还不属于社会,过早涉足要有“湿鞋”的危险;再次,社会本身无法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基于此,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只能表达对社会肤浅、表象化的认识,就不足为怪了。
三、缺乏现代意识。现阶段,学生还只是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樊笼里,课堂上所接受的还只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宣讲,片面性地记背“跨时代”的知识。没有个性的张扬,何谈培养现代意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符合时代的思辩能力,都成了空话。没有了现代意识,作文所呈现给我们的也就是一个老化的、模式化的空间。
四、缺乏情感交流。有一种感觉,当今社会难以为继的是情感的沟通,过多所充斥的是一种商业化的尔虞吾诈。对社会的防范,对同学的疏离,对“师道尊严”的推崇,以及与父母的“代沟”,这些使情感交流的平台不复存在。没有了情感交流,文章中所传递出来的或是“虚情假意”,或是枯竭的情思。
五、热衷独白式抒发。读学生作文,感觉作文已成为学生进行自我宣泄的舞台。或懊丧,或忧郁,或彷徨,或愁苦,总之文中所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低迷、悲观的情绪。其实,这未必就是学生本人的生活实际,学生只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单纯为达到使人能“掬一把泪”的目的,通篇皆用内心独白式的写法,势必让人感到只不过是无病呻吟,而毫无时代的穿透力。
认识到这样的学生实际,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材路径,来弥补由于单调生活、单调情感所造成的素材匮乏的问题。这样,历史性题材便应运而生了。
历史性题材明显具有三大优势特征:一、客观意识性。离开单纯的内在情感的抒写,多一些客观冷静的认识,更能生发出对问题哲性的思考。选择历史性题材,既避开了选择现实性题材“写真事、抒真情”而又难以延展,同时又有效地增加了文章的内蕴,思想的深度。二、易拓展性。这类题材作文,往往以历史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