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1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11 9:16: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3课时,约17590字。含练习及相关资料。

故 乡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
教学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是重点,而重逢一节以及杨二嫂来访的第39~52段也是重点。
②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众多的教师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这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重点分析人物,之后自然地揭示主题,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通过人物性格的归纳,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故乡画面上画上合适的人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研讨式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也才会逐步感悟到文学艺术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
2、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2、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4、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语段再认真读一读,边读边把自己的体会、理解、感想用简单的语句写在课文的旁边。如果你觉得自己能行就自己读;如果觉得需要和同学讨论一下就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读;当然有疑难也可以询问老师。然后把讨论的情况记课本旁边。
学习自由谈论。

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

读,圈点勾画。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读,讨论、交流,记录。

讨论交流,记录。
读,讨论,圈点批注,记录。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