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20字。
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于语文教学中
遂宁市 安居职业高级中学 邓发军
[摘要]:语文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记忆,积累多了,遇到相似,相关联的地方,记忆之门便不失时机地打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知识为能力,本文语文中的记忆能力作一个初探。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积累 记忆能力
当前,培养学生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培养学生能力又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便是其中之一。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记忆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知识的积累,知识为能力都有着要的意义。而记忆力的培养并非简单地布置记忆任务,而应同时授以智力技能,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记忆能力。
一、 抓住教材内在联系,积极调动学生的“悟性”,让学生理解记忆。
对教材的意义理解越深刻,联系就越多,在记忆的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的记忆效果就好。也就是说在“记忆”中应有悟性活动,才有好记忆,尤其是需要背诵的长篇,不融入悟性而机械地背诵,记忆的效果肯定不好。因此,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抓住内容与结构上的联系使大脑中装有文章整体,并教会学生对整体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归类、比较。如教茅盾的《白杨礼赞》,要求全篇整体背诵,若采用机械背诵就有相当的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理解入手,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找出最有助于记忆的角度:
(一)理解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翻开《白杨礼赞》,不难发现,课文以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事物并表现“美”的: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理解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全文以“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开宗明义,点出“我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不平凡”。接着通过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引出那“傲然地耸立”的白杨树,继而描述了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