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0张,由于原文件体积较大,所以删除了一些素材。相关素材请在网站单独下载。从基础到能力,知识涵盖面广,实用性强。
含教案1份,约5980字。
课 时 教 案
主备人:欧阳光生 第 课时 总序第 节
课 题 孔雀东南飞 编写时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重点难点 诵读全诗,理解全诗的结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1.作品
《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它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共有353句,1785个字,被称为“长诗之圣”。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 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乐府诗
乐府的发展历程:音乐机构——诗体名称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乐府在风格上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风格,又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诗。
要求: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见《学海导航》)
⑴通假字 ⑵古今异义 ⑶偏义复词 ⑷词语难点
⑸指出课文中“相”“见”的用法
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3、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4、理清思路。
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课文内容结构:
托物起兴(1)(引出故事)
自请谴归(2)(开端)
夫妻誓别(3-12)(发展)
(3-6)仲卿求情 (7-8)决心自遣
(9-10)拜母别姑 (11—12)夫妻誓别
兰芝抗婚(13-21)(进一步发展)
(13-18)得母同情 (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
双双殉情(22-31)(高潮)
告诫后人(32)(尾声)
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