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3720字。
往事依依
教材学情分析: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学生们普遍怀有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深切怀念的情愫,这为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提供了极佳的情感切入口。本文词汇量大而丰富优美,诗句应用多达十多处,且多为耳熟能详者,易于使学生积累语言、拓展联想与想象。本文中的人物、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易于学生模仿练习。因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语言内容上,都能发掘出使学生深入体味、拓展创造的切点。
相关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对于本文的教学多用两教时,且教学内容多拘囿于课文本身,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所获并不丰富,兴趣反而见少。为改变这一“少慢差费”现象,我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我校“四自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等原则与手段,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实践、设置探究创造性练习贯穿于课堂,尝试用一教时来高效地完成课文的学习,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1、作者的有关资料 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发的第一枚春芽,她对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介绍作者: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3、写作背景: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4、解题:“往事依依”、“依依往事”反复品读课题,结合童年经历体会“依依”一词的含义及本文的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1)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2)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3)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4)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5)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要求:学生交流,要充分结合原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
明确:(1)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