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闽粤联合体第三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2/9 14:59: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3930字。

  2016届闽粤联合体第三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有三——
  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调临江司理参军﹑遂昌令。当改京秩,以四亲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①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如其志。时年三十一。乡人之贤者彭汝砺序其事,自以为不及。
  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