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23 7:26: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600字。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的研究,探究为什么陶渊明的田园诗能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
二、前人相关的研究状况;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沈德潜、梁启超等一些著 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评价与分析
三、论文准备解决的基本问题;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所反映的美学内涵以及造成这一内涵原因的透析
四、研究的主要角度与理论方法;从作者的作品、身世、时代、性格心理等方面综合分析田园诗的内涵所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
五、材料收集的主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部分田园诗;一些著 名诗人和批评家的评价与分析;《桃花源诗》及序的分析;作者的身世及其思想倾向;
六、难点与可能的突破点,难点是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所反映的美学内涵的准确定位;可能的突破点是由诗人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后代作家的评论,结合本人的浅见总结而出。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迷人魅力的本质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原因何在?
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的田园诗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李白说:“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 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其他一些著 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沈德潜谓:“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相茂不可到处。”陶渊明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所反映的美学内涵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着现实中的真善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他的田园诗中很多。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陶渊明反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他主张任真自得,认为精神上的压抑和束缚都是违反“自然”的,故而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笃厚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他反对浮虚放纵,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在长期清贫、寂寞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就象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也在或弄琴读书,或斟酒自酌,或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簿》其一)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