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教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1 8:1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40字。

7、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难点: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1、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3、结合本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细节描写的要领。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邓县姚营村人,现、当代作家。30年代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中长篇小说《牛全德与红萝卜》、《戎马恋》(《金千里》)、《长夜》、《李自成》等。其中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
《差半车麦秸》写于1938年4月,同年5月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第1卷第3期。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吧,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王哑吧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形象表现了我国广大农民对乡土的热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展示了蕴藏在“老中国儿女”子孙们身上的无穷无尽的反抗侵略者的强大的潜力。说明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他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同祖国一起彻底告别昨天,走向新生。 
作者思想敏锐,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成功地塑造了王哑吧这个形象,这在新文学创作上是个可贵的开拓和贡献。作品采用传统叙述方式,结构严谨缜密;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嚏    擤    瘪    舐    嗝    瞟    谩   谄媚    茶盅    霹雳
2、解释词语
哽咽   瞟   谩骂     谄媚
三、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
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
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
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思想行为有哪些特点?后来他发生了哪些变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