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20字。
备课时间: 2005年 9月 21日
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
时2课
型新授课备课
人周慧
教学
目标1.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重点
难点重点:1.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组材恰当的写作方法。
难点:1.理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具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教学
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教法分析
学法指导修改意见
(内容)
课前准备:
1.积累词语,掌握“衰微、赫然”等双音节词和“锲而不舍、兀兀穷年”等成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或《红烛》诗歌朗诵带。
这首歌(诗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简介人物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肠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2.关于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1942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诗刊》顾问兼编委。
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作者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校 壳 藏 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无暇及此 赫然而出 疏懒
目不窥园 热情澎湃 硕果
仰之弥高 漂白四壁 炯炯目光
(3)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并用词造句。
诗兴不作 锲而不舍 群蚁排衙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潜心贯注 气冲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