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絮味》ppt5
- 资源简介:
共15张。有教学设计,约3500个字。
童年絮味
【教材内容分析】
舒婷作品《童年絮味》是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部分的自主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梦痕”。作为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学习单元,教材选择“童年”这一话题,旨在让七年级学生由小学自然、轻松地过渡到初中,充分考虑了这一过渡阶段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梦痕”二字极富文学色彩,意指用丰富的情感和理性的笔触来抒写童趣的生动、童真的美好和童年生活记忆的深刻。
本单元精读课文是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鲍尔吉•原野作品《雪地贺卡》,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和张洁作品《拣麦穗》作为“比较•探究”课文出现,《童年絮味》是在以上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主题的再丰富,是对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运用。《童年絮味》和以上课文相比,其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的夸张用词带来的风趣、诙谐的语言效果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其层次清晰、详略得当的写法更适合学生借鉴和模仿。
【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者对此的解读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综合素养,重在培养学生语感,利用小组学习模式,尽力实现生活和语文的有机融合。
本课三维学习目标具体是: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并赏析文中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神态、心情、动作等的词句。
2.过程和方法目标:快速默读,通过拟写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倾情朗读,通过重音、停顿、语气、语调的变化读出童真、童趣,品味风趣、诙谐的语言。(重点、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回味自己的童年,永葆童心,分享触动心灵的体验和共鸣。
【学情分析】
通过有趣的准备课和自然而紧凑的第一单元四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基本适应学校自创的“二•五游艺课堂”模式,并大体熟悉了该模式下的课堂流程,游艺形式、多媒体和小组计分机制的运用,成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圈点标划之法。
通过前段的师生共同学习和交流,教者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或苍白乏力,或生硬机械,尤其是朗读无法“入情”,更难“动容”,课堂缺少有价值的生成。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材39页叶圣陶语: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么样,写作应该怎么样,岂不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者认为,语文课无非是“读”“写”,语文课就要“多读”“多写”。读得多了就想写,写得多了就读得深,读得深了就写得好;会读会写,语文自然就学好了。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读”的效应:以听促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说,以说促写。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读”指对文本整体性的阅读和感悟。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小组建设: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均分为六个组(一个组约有十人),组内再均分为ABC三个共同体(一个共同体约有三人)。组内自主选出常务组长和学科组长。课堂活动在组长和共同体一号同学带领下呈现“面”的状态同步铺开,再抽选小组或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