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让审美成为现当代诗歌教学的主旋律
朱光潜先生说“一般青年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这是因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一种最谨严、最纯粹、最精微的文学作品。而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中外现当代诗歌使得高中生一进校就要接触到这种代表着文学最高形式的文学作品,这对文学兴趣还不高,文学修养还不深,审美能力还不强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件较为头疼的事情。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上课时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到思想主旨、情感基调,面面俱到,使学生在高中时代第一次接触到的诗歌被支解地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更不用说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国G·W·阿普斯在《学习技巧》一书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这说明阅读的材料及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我认为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的认识和评价,鉴赏的过程是受到美感教育的过程。所以,诗歌的教学应用“审美”来贯穿,让“审美”成为诗歌鉴赏和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就以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中外现当代诗歌为例,谈谈诗歌鉴赏中的审美因素及诗歌美育的基本途径。
诗歌鉴赏的审美因素
诗歌是以精练的、赋予音乐性的文字,用诗的技巧和形式而组成的文学作品,它注重表现诗人内心的人、物及真挚的情感,重视意想的浮现和具有音韵、绘画美感的意境,所以,诗歌的审美活动可从内容和形式两部分入手。
一、内在美
1、形象美
诗歌的形象包括诗人笔下的“物象”和“人象”。“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东西,在诗歌中往往被称为“意想”,诗歌就是通过一个个“象”而组成。高中教材入选的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素,而美的情素正是通过美的“形象”来表现的。《再别康桥》中由“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西天的云彩”……而组成的康桥能不美吗?能不让作者恋恋不舍吗?《错误》中那“三月的江南”“不来的东风”“不飞的柳絮”“青石的街道”“不响的跫音”“紧掩的窗扉”……能不让人对这“美丽的错误”浮想联翩吗?《致橡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