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130个字。
十二巍巍中山陵(第1课时)
【学习重点】
1. 熟读课文,摸清作者思路,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 能按空间顺序理清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了解中山陵的特征。
【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南麓( ) 草莽( ) 嵯峨( ) 巉岩( ) 灵柩( ) 突兀()
竣工( ) 牌坊( ) 纤细( ) 门楣( ) 参错( ) 穹()窿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yōuyōu岁月已抹去了绝大多数历史的痕迹,历代古人的悲欢离合早已烟消云散,wéi有钟山众多嵯峨的峭石巉岩,以及些许残存的断yuán颓壁,才能为那漫长的过去作出无言的旁证。
(2)这些行道树在长成后,枝繁叶茂,丫chà 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bì 日的林yīn大道。
(3)屋身用花岗石qì 成无梁殿式样,正中ɡǒnɡ 门楣上juān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3.阅读课文,根据划分的四个部分,分别归纳段意。
(1)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
(2)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
。
(3)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
。
(4)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
【当堂检测】
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4~15题。
陵园的设计是通过竞赛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4.“通过竞争入选”,从“40余份设计图纸”中产生最佳设计方案,表明一种什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