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习题)第2章文言文阅读ppt(8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课件 / 高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ppt, doc
  • 资源大小: 8.73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3/21 15:43:5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步步高】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习题)第2章  文言文阅读(8份打包)
  ~$专题1.pptx
  专题1.docx
  专题1.pptx
  专题2.docx
  专题2.pptx
  专题3 考点1.docx
  专题3 考点1.pptx
  专题3 考点2.docx
  专题3 考点2.pptx

  [专题微语]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
  Ⅰ 整体阅读:五种方法,三个步骤
  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1.看整体
  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是先要把握住的。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首先要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2.整体看
  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尾注、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尾注及题目,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看正文,看出处,看注释,看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二、阅读方法和步骤
  1.阅读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文言文阅读一般都有信息筛选题和文意概括题。信息筛选题往往将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文意概括题则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备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其余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借助信息筛选题,我们可以把握传主的性格品质;借助文意概括题,我们能更好地读懂内容。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给你帮助。
  (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文、解题带来很大帮助。考试时同学们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才行。
  2.阅读步骤
  (1)粗读。概览全文,了解大意。可以看看尾注,读读题目。
  (2)细读。①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重要信息”主要指传记中传主的姓名、官职、事迹等情况,议论性散文中还包括表明观点的词语。“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别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②跨“难”。对于那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
  ③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如果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3)做题读。题目涉及哪些文字,就要读哪些文字。这遍读特别重要,一定要细读、精读。
  Ⅱ 两种文体:掌握特点,明确任务
  一、人物传记
  1.掌握传记特点
  (1)选文特点
  高考传记类文本一般包括史传文、各类文人笔记及小说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四五百字的浅易文言文,一些疑难生僻的字句都有恰当的处理,或加注释。一般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所选人物不仅有帝王将相,更有普通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这些人的品格,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一定的议论抒情。虽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内容特点
  传记一般有下面几部分内容:
  ①人物的基本情况。
  ②人物的主要事迹。
  ③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出现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a.作者的直接评价,b.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c.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
  [考点要求] 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 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
  Ⅰ 掌握文言虚词的三大知识点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牢牢掌握
  1.分别解释下面两则故事中的“而”“其”的用法。
  (1)丞相萧何病,帝临视,因问曰:“如有不可讳,谁可代君者?”何曰:“曹参可。”帝惊而①闻雷霆,遽问曰:“闻汝二人素不相能,尝相戟指而②责、顿足而詈。有隙而③欲荐之,不违君之意乎?”何对曰:“不违也。平心论之,参实乃人杰也。其为人也宽而④仁,才足傲世,而⑤可寄国。昔晋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传为美谈,吾反不如彼也?为臣子者,见贤而⑥荐之,责也;为君上者,见贤而任之,福也。玉在山而⑦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上而⑧用之,国必大治。”帝叹曰:“而⑨所言,吾必听;而所荐,吾必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好像;②表修饰;③表转折;④表并列;⑤通假字,通“能”(才能);⑥表承接;⑦表因果;⑧表假设;⑨第二人称。
  (2)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那种;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2.判断“者”“也”“而”“乎”“于”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①,危道也②。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③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④蓝而青于⑤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⑥日参省乎⑦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⑧思也。三思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⑨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⑩。
  ①者:__________②也:__________③而:__________
  ④于:__________⑤于:__________⑥而:__________
  ⑦乎:__________⑧而:__________⑨而:__________
  ⑩而:__________
  答案 ①表判断,不译 ②语气词,表判断,不译 ③连词,表假设,如果 ④介词,从 ⑤介词,比 ⑥连词,表递进,而且 ⑦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对” ⑧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而” ⑨代词,同“尔”,你 ⑩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表判断,啊
  参考译文
  用兵,是欺诈之道。要同心协力,千万不要像螃蟹那样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否则,你凭什么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冯氏虽然小,然而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冯氏比自己的父亲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不只是效仿一般的书生那样整天思考。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能够取得胜利。不是你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3.判断“以”“则”“其”“所”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①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②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③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④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⑤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⑦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⑧为,其⑨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⑩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