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20字。
不朽的鲁迅 永远的亲情
《风筝》说课稿
合川中学 周晓秋
一、教材与学情
大千世界,最容易让人忽略又最让人值得信赖的情感是什么?红尘滚滚,只有亲情是永远的。这份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和我们与生俱来,能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柔软。亲情呈现的面容也是多样的,它有时温言软语,有时声色俱厉。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便是一篇在误解和冲突中蕴含亲情的文章,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它被放在亲情单元之首,具有奠基的作用。本文也体现了鲁迅文章一贯的风格:语句深奥,含义深刻,感情深切,思想深邃。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鲁迅的文章是一座神秘山峰,充满诱惑又让人望而却步。他们熟悉亲情却难以撩开文章掩盖亲情的面纱,他们读出了思路却难以读懂文章深邃的思想。编者将思想内容有多解的《风筝》一文编入亲情单元而非其它,就很好地照顾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实际。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据此,我教学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鲁迅作品
过程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热爱鲁迅
由于本文难点多,学生感到 “山重水复疑无路”,教学时就需要找准问题切口。本着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 “化难为易”的原则,我把教学重点定为 “品读课文,感悟亲情”,难点定为 “理解含蓄深刻的语句,多元解读主题”。教学时通过突出重点带动难点的突破, “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到达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教法与学法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语文课堂应该充满青春的活力闪现智慧的火花,沉闷压抑的课堂只会扼杀激情和创造。所以,寓教于乐是教法首选。《课标》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各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本人也认为 “朗读是语文的歌”,所以,朗读贯穿了我的课堂。同时,“教学是对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所以,课堂互动成了老师蹲下身来,学生抬头走路的最好体现。因此,我的教法和学法是“激趣、朗读、讨论、探究、点拨”相结合。
四、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风筝》的教学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 “以问题为中心,以亲情为重点,以朗读讨论为支撑点。” “以问题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思路是 “问题激趣导入——阅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探究疑难问题——带着问题离开。”
1.问题激趣导入
首先出示谜语 “山东消息——打一文化名人”,借此激发学生兴趣,使之集中注意力投入课堂。再引用小学五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片断(附片断: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