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70字。
将讨论进行到底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邹京明
内容提要:通过对旧有课堂讨论模式的解剖,分析其不足,试图建立一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讨论模式。从形式到内容到结果的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真正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的重知识的传授,而在于重视培养习惯、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过去那种以滔滔讲授为主的教学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参与者,那么怎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课堂讨论就是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一个很好的平台。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往往能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但是,是否实施了讨论就一定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呢?是否所有的讨论都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要求呢?我们很遗憾的看到,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我们的课堂之上,讨论往往只是一种制造热闹课堂气氛的形式,讨论目的总的来说还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它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学生在教学认识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往课堂讨论是实行一般由教学任务、内容及教师本人的素质而定,其认知途径、方法是教师认为最适合于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而不一定是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途径和方法,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怕讨论占去“宝贵”的教学时间,不敢放手组织讨论,即使组织了也往往是蜻蜒点水,课堂上,教师一声令下,学生训练有素或同桌或前后低头展开讨论;时间一到,又是一声令下,训练有素的学生不管讨论是否结束,一律端正坐好或倾听老师的讲解或按部就班地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有些老师喜欢与学习好的学生进行交流,以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而忽视学生的层次差异,忽略学力缺乏的学生。这种讨论的形式机械、内容单一,有些学生意犹未尽,有些学生茫然无措。甚至在讨论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因能力、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能积极地投入讨论,还有一些学生因学习态度或注意力不集中而没有参与讨论过程中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很难使他们融入其他同学的讨论氛围赶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也就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如何切实开展课堂讨论,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
我们试图通过建立一种新的课堂讨论模式,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贯彻其中,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讨论形式的改变
1、适时打破旧有座位模式,合理设计讨论人员搭配。座位的作用仅仅是方便教师对学生管理,因此就决不能因为座位而影响了有共同思维方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