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00字。
联 想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明确要求“联想恰当,想象合理”。那么,何为联想呢?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学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无话可说,不知写什么。其实,他们只是不善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运用学生积累,靠的就是联想。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伸,常常还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学生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因此,我们加强联想作文的写作训练。
一、联想的常见类型
1、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因果联想”。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又如由火想到热。
2、“秋风”和“落叶”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这就是“相关联想”。又如由桌子想到椅子,抓住了二者在空间上的关联。
3、当我们提到过去“四人帮”打着“反对‘师道尊严’”的幌子迫害广大人民教师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现在广大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由事物间具须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这种相关的两性事之间的逆向联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从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
如1987年广东高考作文《(借书规则)实施以后》,在构思时一定会从“实施后”的新气象联想到未制订借书规则前的混乱;或从眼前的混乱,想象到借书规则实施后出现的前景象。
同样,论证“安定团结乃强国之本”这个论题时,若反思了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处于内乱外患的动荡之中,1958年的大跃进失误、十年浩劫的折腾,共造成损失6200亿元,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全部基建的总投资,这又造成新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如能反向联想到瑞典170年的安定,有了今天的富足;美国避开了两次大战的战火,有了今天的强盛;当今日本跃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西德也强盛起来,统一了全德,都是因为它们战后40年一直致力于经济建设。这一正一反的中外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使论点阐明得更为透彻。
如学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由齐威王的下令求谏联想到周厉王防民之口,进而联想到阿Q听到人说他头上癞疮疤就怒目而视,联想到惯于给提意见者小鞋穿的某些领导,联想到谏难,纳谏尤难等,对认识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作用。
又如《我深深感受到了野草的可敬》一文,把赞诵野草独立不羁、向往自由这一主旨置于对比联想中加以凸现:“长春藤,婀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