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15
- 资源简介:
约4960个字。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
西译中学吴方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2. 初步体会如何品味语言。
3.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推及到当自己面对困难时,树立不言败、必胜的信念。
二.教材重点和难点
1. 品味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修辞手法运用
3. 感受课文所表达的积极情感,在学生心灵深处重构感动。
三.课时安排
两教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导入新课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高一的课本与初中的语文书不太一样:首先是课文的编排不像初中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语文书安排有三个板块——语言的品味、思路的探究、主旨的把握,而且每个单元都有每个单元的要求,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们就从第一单元的单元阅读提示开始,开始第一篇课文的学习。
全体朗读“单元阅读提示”。读问之后回答两个问题:
1. 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 如何品味语言?
教师明确:
1. 所谓品位,是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
2. 要理解词语含义、辨析、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所具有的表现力65。基本方法是反复朗读、比较异同、探究疑点。
在明白了第一单元需要掌握语言品位的要求后,让我们把书翻到第一课,来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二)课文作者和背景介绍
李大钊,字守常、寿昌,原名耆年,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在大革命后期的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时值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虽然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着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