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1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5/5 17:11:5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00个字。

  10  木兰诗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字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花木兰,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二、背景解题
  1、《木兰诗》
  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2、《乐府诗集》
  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3、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 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  戎机róng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  傍地走bàng
  四、整体感悟,概括文章大意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五、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串译文章。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