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试全科试卷(5科5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mp3
  • 资源大小: 6.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5/12 22:58: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数学(文)试题.doc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科综合试题.doc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doc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英语试题.doc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英语听力.mp3
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高三第六次月考试语文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用2B铅笔将各题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改编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光明网”)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中国古代的法治并不是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D.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中国当前的守法现状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3.下列表述,不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3分)(  )
  A.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 “法”的认识和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
  B.在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视,先后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
  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