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70字。
爱莲说
周敦颐
盐城市盐都区凤凰桥实验学校 李全慧
邮编:224001 电话:1385105310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托物言志的名文,文笔摇曳多姿,立意和语言对后代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鲜明的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和美学情趣。所以本文教学可分为四大板块:
点拨感性认识;点拨分析能力;点拨迁移能力、点拨创造能力。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听、读、说、析、品、评、写,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创造性的完成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感悟莲的高洁品格与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及其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二、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理解正衬、反衬在表达上的作用。
3、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们这个城市的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可见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令人温馨之外,他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浦,有以菊自勉的陶渊明,那么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独独喜爱江南水乡处处可见的莲花呢?上次课我们咏过了莲花,知道了人们欣赏的不仅是莲花外形的美,还在于它内在的品质。这也正是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的原因,今天我们再来读两篇关于荷的文章,首先来读一读《爱莲说》,看看周敦颐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出处)
2、课前热身
对话1:通过咏莲我们知道,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她不仅象征着友谊(我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还象征着高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也是由荷花构成的,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那么这篇文章也是讲的爱莲,“莲”即荷花,是一篇“说”,什么是“说”呢?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属于散文,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偏重于论述道理,通常借某一事物或某种现象说明道理,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比较相似。由此可见,"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爱莲说”也就是“谈谈爱莲的一些感想”或者“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也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宛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 ,历久传诵不衰。
作者:周敦颐 (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号濂溪,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山下有溪,名为濂溪,还建濂溪书堂讲学,因此被称为濂溪先生。他于公元1068年做南康郡守(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