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20字。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3
湖北省枝江市刘巷中学 刘昌春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
2、理解句意。“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则有……者矣。”(长定语句)“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3、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4、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5、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四)讲析第1段。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开头点明时间?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这一段是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滕子京修楼乃是他被贬岳州之后的事,作者是把这事同滕子京在岳州的政绩放在一起称述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言虽简括,却极有分量,是对滕子京的赞颂。联系开头两处交待时间的话,可知滕子京的政绩是在短短一年多里做出的,就更显得了不起。在作者着力表彰滕子京的后面,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这个意思作者并未明言,而要读者去领会。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总写滕子京的政绩,以后扣紧题目,马上写了岳阳楼的重建和作文的缘由,行文很紧凑。
(五)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第2段,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观:集中目力看,这里用词准确。夫(fú):指示代词,那。可以与“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中的“夫”比较。在句子的前面,表示展开议论,是发语词;在名词前面,作“那”讲,是指示代词。衔远山:衔,含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浩浩汤汤:水势大而急的样子。气象万千:形容景象壮观多变。会聚集。览物之情:观览景物以后来的感情。得无……乎:文言中一种固定格式,表示推测语气,“能不……吗?”
(六)讲析第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