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二年级全科试题(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9科10份)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地理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生物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数学(理)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数学(文)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英语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政治试题.doc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学科 高二年级 命题人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佛教文本。其本事为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西天取法的历史事件,并以佛教“原罪——消业——解脱”的教义体系为基本情节模式,宗教倾向上虽然佛道并举,但“重佛轻道”更为明显,因而在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字里行间洋溢佛光禅意。但是,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脱离了佛教轨道,最终被道教徒攘夺。
众所周知,《西游记》中“圣僧出世”的故事,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直接导致佛教徒主动疏远、拒绝,放弃《西游记》这块本属佛教的阵地。而且,“圣僧出世”的故事,对佛教徒打击最大,但却完全符合道教的教义,成为《西游记》道教化的重要一环。
因为《西游记》采用神魔小说的载体形式,唐僧形象被矮化和丑化。在神魔精魅世界中,唐僧作为凡人最为愚昧、软弱,与孙悟空“上天入地、莫能禁止”的无量神通相比,作为师父的唐僧黯然失色,从形象到性格几乎乏善可陈。对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伟人做如此颠覆性的“异化”,引起佛教徒的强烈反感。这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故事完全不一样,“神魔”这一载体形式对于“唐僧取经”定型、传播的是非功过,值得研究。
相对于佛教徒的主动退让,道教徒却对《西游记》充满热情,他们从一些故事情节和文字中看到了客观存在的道教内容,于是大肆阐发,甚至不惜恶意增删、篡改,做道教化“误读”,最终将《西游记》拉入道教的彀中。
《西游记》的道教化“误读”始于清初康熙年间。时有“奉道弟子”汪澹漪,倾尽全力,将《西游记》评点、篡改为《西游证道书》。为了实现《西游记》道教化目的,汪澹漪不择手段。除了在文本中充塞大量道教内容之外,还将《西游记》作者定为宋元之交全真教道祖邱处机;又附录一篇《长春真君传》,歌颂邱处机历时四载远赴雪山劝化成吉思汗的“一言止杀”的仁德功业,并以此暗喻唐玄奘大师西行壮举;再编撰一篇《玄奘大师行状》,揭示《西游记》之原型。应该承认,汪澹漪不愧为一个高明的图书包装策划师,从此,《西游证道书》大行其道,成为首屈一指的道教典籍。后来流行的《西游记》文本,如《西游真诠》《西游原旨》《西游正旨》都是脱胎自《西游证道书》的道教评本。
道教徒怎么会如此看重和觊觎一部佛家稗说呢? 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攘夺《西游记》并非偶然。在中国宗教史上,佛道两教多有缠夹,其关系可概括为共存、互渗、竞赛和论争。道教教义芜杂,修炼方法繁杂不得要领,成仙无可证实,尤其“老子化胡”一说荒诞不经,不能使人信服,所以历史上佛道论衡的总体趋势是佛胜道负。清代,随着外来宗教和民间宗教的崛起,道教日显衰落,失去主导地位。再者,明清之际,实学昌盛,西风东渐。在这一社会文化大背景下,道教徒感受到自身危机,急于将自家思想回归正统,以及对其内部各种旁门邪说进行清理、批判。
凡此可见,从汪澹漪开始,道教徒一直坚持对《西游记》做道教化“误读”,直至它花落道家。 (选自竺洪波 《<西游记>为何被清代道教徒攘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充盈佛光禅意,书写风格上清淡脱俗侧重佛家,而且在宗教
倾向上“佛道并举”的特点更为明显。
B.在《西游记》神魔精魅的世界中,唐僧被矮化、丑化。佛教徒对这位文化伟人被如
此颠覆性“异化”有强烈抵触情绪。
C.汪澹漪将《西游记》作者定为全真教道祖邱处机,歌颂他劝化成吉思汗的“一言止
杀”的仁德功业,都是为了使《西游记》道教化。
D.《西游记》从清初康熙年间开始被道教化“误读”,许多道教徒对其大肆阐发,恶意
修改,最终将其拉入道教范围。
2.下列不属于道教攘夺《西游记》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 从中国宗教史来看,佛道两教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纠缠,这种纠缠关系可以概括为
互相渗透、竞争、论辩和共存。
B.道教教义杂乱,修炼方法繁杂不得要领,有的内容不能使人信服,导致历史上两教
的论衡呈现佛胜道负的总体趋势。
C.明清之际,实学发展兴旺,西方文化等流入中国。清代,外来和民间宗教崛起,道
教渐渐衰落,失去主导地位。
D.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道教徒感受到自身的危机,着急让自家思想回到正统的
轨道上,并想使其内部变得纯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这块佛教阵地被佛教徒主动放弃,直接原因是其中“圣僧出世”的故事
有“亵渎圣僧”之嫌,久为佛家诟病。
B.《西游证道书》成为首屈一指的道教典籍,是从汪澹漪对《西游记》不择手段的评
点、篡改,进行一系列的包装策划开始的。
C.采用神魔小说的载体形式,是《西游记》故事区别于史书记载和历代各种“西游”
故事,得以定型、传播的主要原因。
D.考察佛道两教发展实际,结合《西游记》的相关描写,可以看出道教徒看重和觊觎
《西游记》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殷侑,陈郡人。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及长,通经。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迁侑谏议大夫。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入为卫尉卿。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时大兵之後,遗骸蔽野,寂无人烟。始至,空城而已。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周岁之後,流民襁负而归。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①,赐绫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数年之後,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