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1800字。
《目送》教学设计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 罗蕾
文本解析:
《目送》选自龙应台的同名散文集《目送》。作者龙应台在散文《目送》当中,通过描述她儿子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她疏离以及描述他与父亲的多次离别,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的离合的落寞、无奈以及豁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
2.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及深刻的哲理。
3.体会作者平淡而深刻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一个特征在多种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一、导入
1984年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响彻台湾大地,同年出版的《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接着出版的《野火集》更是风靡台湾,但是这位作家就在她事业处于巅峰之时,却随着丈夫旅居瑞士,过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十多年后再回台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将台北市的文化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这就是龙应台,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散文《目送》。
二、寻“目送”踪
(一)进入文本
1.请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文中写目送的语句。
2.请同学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反复出现的段落。师生共评。
3.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目送的语句,说出分别是谁目送谁。
华安:
上小学的第一天
去美国作交换生
上大学
父亲:教书报道的第一天:
轮椅的背影:
火葬场的炉门前:
三、品“目送”情。
(一)引导深入
1.请同学们细读1-8节,以我从“ ”这句话里,读出了儿子变得 。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