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文言文考前复习指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6/29 20:55: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730字。

  文言文考前指导
  整体阅读要求:
  1、 史传类: 阅读时要标示出文章中重要信息。 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标注事件的始末,把握内容提要。关注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2、游记类:首先,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理清作 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 其次,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看 到的景物想到了什么,即作者通过写景状物要抒发的感情。 注意读懂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3、论述类:
  (1)把握作者观点、态度。阅读一篇论说文,首要的任务是把握作者的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态度,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以下几种:
  ①把握文章的关键句。这些语句作者往往将其放在文章的开头,如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便是全文的中心;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段首、段末等处。
  ②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把握作者观点。如,理解贾谊为汉文帝王提供改革政治借鉴之目的,就有利于把握他在《过秦论》中观点、态度。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有的文章先提出问然后分析证论;有的文章先阐述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及论证方法。
  温馨提醒:如果有内容理解题, 可以借助这道题的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各种题型解题指导:
  (一)文言实词题(南通三次模拟两次以直接表述的考查方式呈现,一次以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出现)
  实词推断方法①字形推断法   ②通假推断法  ③句式推断法    ④ 语法推断法       ⑤课内迁移法   ⑥成语对应法   ⑦邻字帮助法    ⑧语境推断法
  注意:“⑧语境推断法”是最重要的前提方法,一切推断均需代入语境,看通顺与否。“⑤课内迁移法”需要学生积累好课文中常用常见的实词义项,因为考题中涉及考查的实词大都源自课本,需见机知识迁移。另外,“④ 语法推断法”可有效地帮助检验推断正确与否。其他方法灵活运用。
  1、主观题题例:《寄答京友》第6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举春秋之天下   举:全,整个    (2)直叹息才者之难也  直:仅,只是
  3)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借助      (4)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施展
  解析:(1)“举” ①知识迁移:语出《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②结合语境,后有“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解释为“整个”符合语境逻辑。
  (2)“直” ①知识迁移: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②结合语境,“直”解释为“只是”符合语境。
  注意: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