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导学案+限时练 (2份打包)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导学案.doc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限时练.doc 
  滑县六中2015级高一下期导学提纲:历史导学案 
  (范围:必修二历史第7单元) 
  周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总结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重点:苏俄(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改革。 
  学习难点: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沉重而深远的影响。 
  一、知识回顾:本单元内容 
  二、检查预习:课本P94—P101; 
  三、导入:(略) 
  四、自主学习 
  1.知识识图 
  2时空图谱 
  五、合作探究 
  一、学习思考 
  1.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提示: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2.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国家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采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 
  (3)思想文化方面: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二、自我测评 
  1.在评价农业集体化时,有的同学认为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提出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你赞成哪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赞成观点一 
  滑县六中2015级高一下学期限时练 
  历史练习7-3 
  (范围:必修二历史7-3单元限时练)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   得分           ,考后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绍兴高一调研)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境解读,正确的是(  )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中,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列宁在1920年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当时俄共脱离群众主要是因为(  ) 
  A.党员干部追求享乐腐化堕落     B.党的政策损害群众利益 
  C.党员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     D.党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1921年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时,曾在日记里记录:回忆一月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吃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与材料描述的情境相关的背景包括(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②实物配给制的推行 ③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列宁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是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建立起工业同农业间的正常商品交换。”这里列宁(  ) 
  A.强调十月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  B.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彻底推翻 
  C.设定了后续经济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  D.对国内所面临的困难的估计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