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井田制的特点及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背景和确立、土地兼并的根源及影响 
  2.重要概念: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租佃关系 
  【学法指导】 
  历史基本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本模块学习注意和必修一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1)性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内容: 
  ①实质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 
  ②井田制下的田地有“公田”(贵族占有)和“私田”(劳动者的份田)之分。两者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诗经•小雅》:“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我公田”,说明井田制尚且存在,“遂及我私”,说明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该诗句反映了春秋晚期井田制开始瓦解。 
  (1)原因: 
  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直接原因:各国先后进行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 
  (2)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5、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私有:宫廷掌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自耕农私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 
  ③地主私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占有公田、赏赐 
  第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学习目标】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一、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背景 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其突出。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 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措 
  施 重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 从经济改革开始,后转向政治改革。在经济领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农业 自留地,养牲畜;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工业 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