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文批判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20 19:15: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5500字。
  
中国作文批判 
当我们热衷于赞美各种各样的优秀作文时,是否该认真地反思一下这些所谓的优秀佳作呢?从建国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文艺路线;从大跃进年代的浮夸风,到“文革”时期的社论和大字报;从改革开放时的假大空套,到个性文本的逐渐出现——中国作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话语颠覆——重建”的历险。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是没有自主话语的,因此就没有好的作文,更没有好的文学。话语的颠覆,给中国作文套上了至今犹在的枷锁!
    在这一期杂志里,我们集中了本刊编委和特约编辑中最强的力量,组织了强大的阵容,对中国作文来了一个“大清洗”式的批判。我们无意于哗众取宠、耸人听闻地夸大中国作文病态的现实;也无意于袖手旁观、冷嘲热讽中国作文扭曲的状况;我们更无意于居高临下地乱下结论、一棒打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指出弊病所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是我们的真实心态和最初动机。
    诚然,我们也不否认我们在作文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成就将会更大、更多。不过,在今天,我们倘若不敢承认、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敢做深层次的反思的话,那才是最大的危险——对自己和他人!
 
第一辑  程式化
    古有八股文,今有作文程式化,作文程式化的表现是把作文的写作当成一种既定格式,一种套路,一种模范,不管是什么题目,都可套用。此祸患尤为深重。甚至已成为教师语文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法宝。据说,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教师对中学生作文的程式进行过细致的研究,然后让班上的学生人手一种,详加演练,于是乎,每一个同学都对自己的这一套路熟悉到不假思索、下笔成文的地步。
 
一、引析联结
    文本1:
5=0
    “5=0”,这看来岂不荒唐!的确这个算式在数学上是不成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式子却是成立的。
    你看这幅漫画,一个人为了找水挖了五个坑,但个个都没接触到水面,结果,一滴水也没找到。这不是意味着他的劳动成果为零吗?这漫画给人一个启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事半功倍,甚至像这幅漫画上的人一样毫无意义的徒劳。
    事物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办好一件事,解决一个问题,都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的。要经过艰苦劳动才能达到目的。这就要求在办事的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铁棒之所以能磨成绣花针,是因为坚持不懈地磨;滴水之所以能穿石,也是因为它坚持不断地滴。只要有毅力,什么事都好办。现在有一些自学的青年,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决心很大,但学了几天,觉得单词难记,不好学,就冷了下来。这种“五分钟热度”,是什么也办不成的。
    总之,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坚韧的毅力。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5=5”,而不要“5=0”。
    (1983年,广西考生)  
    “引、析、联、结”是诞生于80年代早期的著名的作文模式之一,曾几何时,这种文本样式几乎统治了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与写作的全部,甚至被当做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而写进了课本。这种自上而下推行一种写作程式的举措造就了大批擅长此道的考生,也极大地扼杀了作文的个性化、话语的灵动性、表达的创新性。应该说“引、析、联、结”式作文的崇高地位与辉煌成就,古今中外,罕有匹敌——也许只有那盛行过七百余年的“八股文”可与之相提并论。
    可想而知,当作文本或高考试卷上充满了相同面孔的作文——大约有二三百万份之多时,批改作文或给其打分将变成怎样一种状况: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人一腔……老师只能通过极其个别的词语或句子判定一篇文章的好坏。那情形不亚于走钢索,那境况不亚于在炼狱!
    文本2:
贵在持之以恒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