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原理课教学——以《元素周期律》为例ppt55(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下的原理课教学——以《元素周期律》为例 课件+导学案(潘建好) (2份打包)
元素周期律导学稿 -邝中潘建好.doc
原理课教学——以《元素周期律》为例(潘建好).ppt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稿(学生版)
第一课时: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图1-7“电子层模型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原则: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_____,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____,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_____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从内到外的电子层可用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学生活动2】阅读表1-2,观察、寻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仅限于1-20号元素)
各电子层最多排列的电子数:___________ 最外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外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3】在教材第14页的表格相应空格处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元素周期律
【学法导引】怎样处理科学实验得到的数据?图表是帮助你整理数据、发现其中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
【学生活动4】
(1)自主完成教材第14页“科学探究”的第一个表格
(2)对上述表格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如下处理:
①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直方图
②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③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常见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为纵坐标,用不同
颜色的笔绘出直方图
(3)先独立观察画出的三个坐标图,你发现1-18号元素间有哪些内在联系和性质变化规律?试着将其概况表述出来。然后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呈现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学生活动5】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从钠到氯的化合价和原子半径如何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何出现这样的递变规律,建议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解释给对方听。
【结论】上述元素的性质的__________变化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1、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3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 RO3,则R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
2、下列各组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A、Na、Mg、Al B、N、O、F C、P、Si、Al D、Cl、Si、P
3、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
(1)乙、丙、丁元素的原子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_______________
(2)若戊元素的原子的原子半径比甲、乙的都小,请在上图空格中标识戊
4、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试推断各元素的符号,并在下列表格的空白处填上。
元素符号
原子半径/nm 0.160 0.143 0.112 0.104 0.066
主要化合价 +2 +3 +2 +6、-2 -2
5、(2012年广东题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