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连城、华安、漳平一中、泉港一中、龙海二中”四地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全科试卷(9科9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科9份,含听力)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听力.MP3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doc
“永安、连城、华安、漳平一中、泉港一中、龙海二中”六校联考
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一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寥廓(liáo) 隽永(jùn) 颓圮(qǐ) 浪遏飞舟(è)
B、百舸(kě) 火钵(bō) 青荇(xìng) 忸怩不安(ní)
C、团箕(jī) 悄然(qiāo) 长篙(gāo) 叱咤风云(zhà)
D、彷徨(páng) 漫溯(sù) 下载(zài) 自怨自艾(y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愤懑 榆阴 神彩飞扬 貌和神离 B.绯红 凄婉 满目疮痍 妄自菲薄
C.飘泊 剽悍 轻歌慢舞 剑拔驽张 D.笙箫 冰屑 神态安祥 满腹经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们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
B.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了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C.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
D.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要想了解实际情况,这些高管就必须经常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鼓励员工 。
②奥巴马邀请商业领袖到白宫 ,与医院、制药公司等利益攸关方进行协商。
③“复制”可以快速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然而也有抄袭、剽窃之嫌,甚至会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因此其备受质疑,如果时间允许,我愿与您 地聊聊关于“著作权”的问题。
A.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B.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C.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D.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5、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
B、走进驴友俱乐部,听着众驴友谈景观,说古迹,指点江山,就连我这个最喜闭屋门、捧书卷、足不染尘的“老夫子”也动了出游之心。
C、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欲强制人民币升值,须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任何人。
D、今天的盘面多空,双方可以用图穷匕见来形容了,在大幅限制股指期货的开仓数量之后,国家队再次遭遇重创。
6、下面是描写生命的一段文字,请仿照前两句续写一句,构成排比。(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长于污泥的夏荷,竟能在池塘中开出雪一样洁白的花朵;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烁的光亮;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课文名句默写
7.名句默写。(10分,每题1分)
⑴《关雎》一诗中表现情思绵绵,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两句是 , 。
⑵在雨的哀曲里, , ,(戴望舒《雨巷》)
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⑷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体现送别地点的宏伟,又表达作者离别之情的句子是
, 。
⑸《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⑹《饮酒》中陶潜归田隐居后,虽然仍 但因为没有官场应酬功利性的交往,因而感到 。
⑺《蒹葭》中写诗人曾经逆流而上追寻“伊人”的句子是 , 。
⑻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 ,
” 这两句就是佐证。
⑼《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时,众人唱“ , ”以示诀别。
⑽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
三、文言文阅读:(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