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26 14:27:2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00字。
浅谈语文知识的缺失
汕头潮阳实验学校语文组  石福强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有“不苛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描述。这中描述的提出应该有两个背景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是这里的 “语文知识”多指那写繁琐、陈旧、静态的语文知识,二是语文教学的现状陷入到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琐碎的分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往往忽略这一背景,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产生把“不苛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描述扩大为对语文知识敌对的现象。然而我们的语文知识在教材的编排与实际的教学中,到底是多余还是缺失呢?
我们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个问题。广教版第二单元为传记,在单元导语里对语文知识是这样“散点融渗”的:“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这里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是相当明确的,既有“熟悉传记文的特点”陈述性的知识,又有“学会写传记文”程序性的知识。然而我们从《布衣总统孙中山》这一课来看一看这个目的是否达到了。关于单元所达到的知识目标,本课只是体现在课后题对教学内容的限制,(因为除此以外,教师只能去暗中的摸索一些所谓合理的语文知识)那么我们看一看课后题目的设置内容:
1.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样的品性?张之洞当时的态度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2.本文从哪些方面赞扬了孙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代青年人身上还需要吗?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3.课文中说,群众见到孙中山的时候,一起高声呼喊:“总统万岁”,你觉得这个口号表现了群众怎样的心情?这个口号适当吗?为什么?
4.课文中引用了一首北伐军的军歌,其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两句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格?用同样的修辞格,仿写句子。
首先,从这些题目的设置来看,它是想从新课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设计题目。如果说后一个目标,它果真下了一番工夫试图达到这样的目标,一共设置了三个题目(这些题目是不是我们语文应该讨论的内容,这不是此处要讨论的,尤其像第二、三两题,恐怕语文老师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这三个题目把文本完全地抛到了一边去了却是事实。因为这三个问题既可以从历史课本中来,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文本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之所以学习语文,不是要学习“说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说”,而这个三个题目却主要针对的是“说了什么”。第四个题目是有关文本的但又不是针对文本,因为只针对静态的描述性知识。而其后面的仿写,也只是为了迎合高考中的仿写句式这一题型。而单元导语中对语文知识的目标定位即“熟悉传记文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在此处却丝毫没有提及,学生学习一顿传记,却对传记的特点都是一头雾水,就更别说要求“学会写传记文”了。在以后学生读传记这种题材还是手足无措,这又怎么能达到“用教材教”,其实就连“教教材”都还没有做到!这说明我们在教材的编排和处理上存在着问题。“人物传记的特点、如何欣赏传记以及怎样写传记”这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恐怕我们的教育者自己也说不清。这样一来,前面所提到的“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无从谈起。从广教版的整体风格来看,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中的位置被边缘化了,语文知识被边缘化一方面是因为强调语文承载不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牺牲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原因是语文知识的缺失。语文知识的缺失使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外国的学生学习写寓言这一体裁时一系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