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4340字。
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 乙醇
鹤壁高中——董泳江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2”模块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为第1课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初中化学中,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本节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需通过实验突破这一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烃的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高一上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学习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所以要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官能团的作用,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十分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有很大帮助。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本课采用生活情境模式,充分体现化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讲解乙醇的在生活中的存在、用途以及它的性质、结构,让学生以乙醇作载体去体会有机化学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
(2)了解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醇的性质;
(2)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体会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体验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2)学习乙醇的好、坏两方面用途,教会学生认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辩证的看待事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官能团的概念。
难点: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性质。
五、教学方式
(1)主要教学模式:多媒体、创设情景、实验探究法、讲授、讨论、对比、归纳等
(2)主要教学策略:实验激趣,提出研究对象→观察乙醇,归纳物理性质,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回忆乙醇的组成→合作学习组装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过渡到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探究学习乙醇的氧化反应(催化氧化、与强氧化剂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
(3)通过知识线和生活线同时展开学习,加深学生对乙醇性质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 课 ①制作固体酒精;
②魔棒点灯,无中生火;
③快速清洗手上笔迹。
实验观察,思考
从有趣的实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和探究欲,引出课题乙醇。
展示学生原本对乙醇在“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 思考,回答 学会在原知识体系构建新知识
引导学生展开对乙醇的探究 过渡到乙醇的物理性质学习
活动1:
探究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无水乙醇样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小组讨论得出乙醇的一些物理性质 实验观察
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习乙醇的用途
展示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用途 思考 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
活动2:
认识乙醇的结构 乙醇的结构:分子式:C2H6O
根据C、H、O原子的成键特点,
推测乙醇的结构
问题:在乙烷(C2H6)分子结构中嵌入1个O原子(即得到C2H6O ),有几种情况并组装,请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尝试画出乙醇结构式
动手拼装比例模型
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从已有的基础知识出发探究未知的知识,便于建立学科体系。渗透利用模型帮助思维,学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