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60字。
还朗读一片蔚蓝的天空
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古时蒙童入学,便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再接着读,把个“四书”“五经”也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书”当然有其弊端,然而就“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孔夫子到朱熹再到陶行知,几千年来,这些教育家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精品范文。而李白、欧阳修、苏东坡等诸多文学名家也正是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才有所成就。
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成了课堂被人遗忘的角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
尤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更应受到一定的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及知识所限,对感性知识的接受能力仍大大超过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朗读是实现这一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诵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其它手段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到底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关于“读”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传递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有些文章,与其多“讲”不如多“读”,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理解作品。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在教《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曾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可能唤起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和联想;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绘地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的美味”,不必过多的讲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
又如朱自清的《春》,字面意思是易懂的,但作者在字里行间又蕴涵着怎样细致的感情变化呢?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可从处理第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语调感情入手。两个盼望表达了希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后一个盼望更突出了盼望已久这一特点。所以,第二个“盼望着”语调要明显高于第一个,并且要蕴涵急切期盼的心情。后半句的“来了”、“近了”要蕴涵惊喜,兴奋的感情。一句的朗读处理可带动一段,一段的细心体会有助于对全文感情的把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能使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大量反复的诵读。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大量反复的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形成对语言的直觉感受,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得体。
譬如在我们在教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