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00字。
《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诗二首
一、导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诵读。体悟情韵
(一)赏读《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1、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2.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前三句是记叙描述文字,写夜行所见,画面美丽,意境深远。朗读时以慢调语气,把月映之下山影川流的美妙意境传达出来。但其间亦略有变化:前两句以2-2-3的同样慢速语调朗读,尽量放慢,第三句则可以加快语速,寻求节律上的一种变化,停顿也为4-1-2,中间停顿可以放长一点,体现下句感情上的一种变化,这其实也是诗歌内在的一种变化。
最后一句,诗人即将远离久居的蜀地,感受相当复杂,离开故地而无限依恋,语言虽短,但可谓情谊深长。因此朗读中注意读得深沉而含蓄,读出思念之情。停顿又变为2-2-3,而且“见”字后面的停顿可以特意拉长些,以便更好地读出离别时的深深绵意。
3、内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4、鉴赏点拨
(1)李白的诗歇清新飘逸、音韵流畅,他的诗歌中总能刨设出一种优美的意境。同时,他又是一位感情激越的诗人。在这样一首送别诗里,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是本诗鉴赏的一个点。
示例: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