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20字。
《走出地平线》阅读训练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横痕。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到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拙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地平线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①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界越开阔就越看得清②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③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④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 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 仍然是一个圈子; 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 在审度这个世界,你 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于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一句中的“它”指的是:绕着我的灰蒙蒙的大圆圈。
2..文章第6段出现4个“地平线”,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3分)
答:①与② 不同 ,②与③ 不同 ,②与④ 相同 。
(前4段中的地平线是人的视觉上的地平线,第6段中的“地平线”则代表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环形山”是指人的认知范围。
①指人的认知范围。代表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②沿水平方向眺望远处时所看到的天地相接的那条线。"地平线"是天地灰蒙蒙的大圆环的一种视感极限。③"地平线"是天地灰蒙蒙的大圆环的一种视感极限。④人的思想认识极限)
3.联系全文看,末尾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末段呼应上文,与上文相对照,点明文章主旨。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 、 D 】
A.“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突出地平线在“我”心中的浪漫形象;“鸟之笼、骥之辔”,写出少年不愿意受束缚的心态。
B.“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意思是地平线使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居高临下的心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强,地平线满足了人们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说它是对人们的“一种安慰”。)
C.“地平线”其实就是封闭自己的圈子,看清地平线,也就是意识到这个圈子,“走出地平线”,其实就是冲破思想的牢笼,战胜自己。
D.文章从清晰可见的“大圆环”到只是一种“视线”,直至是“一个原来没有的东西”,不断地将地平线的形象虚化,以此写出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E.文章熔景、情、理于一炉,描绘地平线上所见的景,抒发不断追寻探索的情,寄寓了扩展襟怀,超越自己,才能冲破思想牢笼的理。
5、作者少年时为什么会认为地平线是鸟之笼、骥之辔?后来为什么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4分)
答:因为它限制了少年作者的视野(外因);(1分)同时也激起了作者探究外界知识的欲望(内因)。(1分) 少年作者想走出地平线,看起来也能走出地平线,却永远也走不出地平线,所以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2分,若照原句答给1分)
6、请根据前四段想一想,地平线有何特性?为什么说地平线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4分)
答:它是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变化它也跟着变化。(2分)它让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它让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站得高;它满足了人们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