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陷阱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12个陷阱
李卫全
总有同学问论述类文本阅读怎么答,今天于老师就给各位同学补上这一课。下面汇编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常见设误项命制的12个角度,包括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增减限制、主次颠倒、错解事例、强加因果、拼凑词句、肯否失当、文不对题,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一、偷换概念
选项故意把两个概念混淆或者改变文中概念表述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发展方向等,造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解题思路
选项转述的文中的内容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分析语段可以看出,钱穆的意思是如果有关老子的问题不弄明白,那么先秦诸子中各学派的学术思想的联系、传承就不能弄明白,就没有办法谈论诸子百家了。对比选项可以发现,选项故意把“先秦诸子百家”与“《老子》和道家”混淆。 突破秘籍
判断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要注意分析文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 二、以偏概全
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多个方面(角度)漏掉一部分,而把其余的内容作为整体(比如发生的原因、形成的结果、发展的过程等)。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题思路
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语段的意思是:《论语·宪问》有有关“以德报怨”的问题,朱熹说有人说这个问题在《老子》书中有,以此可以证明《论语》引用了《老子》的内容,即《老子》出书早于《论语》。文章的意思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中的“问”和“答”都是出自《老子》,而选项只说了“答”的内容。
突破秘籍
作答时,要注意试题中的相关选项,表述的要点要全面,不能有任何遗漏。 三、混淆时态
文中的有些观点、问题等有着相关的时态,比如已然、未然等,设误项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 典型例题:(2013年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