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共14小题,约5130字,有答案解析。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
 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
 一切公民对于他的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
 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
 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这段材料阐述的哲学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 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 D.人人生而平等
 3.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
 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积极之处在于
 A.否定了神的存在 B.批判奴隶制民主政治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4.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
 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
 动行事。”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D.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5.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
 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
 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拯救人类心灵 B.认识你自己
 C.追求生命价值 D.知识即美德
 6.下图中两位思想家
 A.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 B.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
 C.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D.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
 7.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
 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
 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8.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
 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
 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
 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C.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9.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
 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
 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
 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法制建设 B.促使了古希腊个人意识的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D.使得神学思想逐渐绝迹
 10.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
 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