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0字。
论文题目:《浅谈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
作 者:吴 行 顺
作者单位:绥阳县太白镇中学
内容摘要:
在全国轰轰烈烈搞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在教学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也应转变观念,我们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不落窠臼,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求同存异,共同领略解读文本的成果,尊重解读文本的多元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 尊重 差异性
更新观念 文学美
创造性地解读 多元性
人文精神
浅谈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
(绥阳县太白镇中学 吴行顺)
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语文教材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感知、理解、评价、重建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教师、学生存在差异性,解读的结果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而不是将自己的解读结果强加给学生。
一、文本解读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认为初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诸多不足,有的是文本本身存在的解读困难,有的则是追求解读结果定义化而造成的,现简要谈谈我的认识,以抛砖引玉。
首先,现行选编初中语文教材偏重政治化,与学生贴切相关的生活内容相对较少。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文本主题思想与学生年龄经历不适宜,造成解读文本的困难。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
其次,人们对文本的解读定义化。现在虽然提倡阅读试题解答多元化,但仍免不了将之定义化的趋势,不少教师仍在追求怎样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答出自己想要的文本解读结果,与其说他们的文本解答多元化了,倒不如说是将文本解答“翻译”